隨著房地產市場和基礎建設行業的發展,砂石生產行業和其它建材行業一樣在迅速發展,但是國內砂石生產面臨著許多問題。天然砂石已經不能滿足持續發展的需要,如何經濟合理地生產機制砂已經成為砂石行業所面臨的新挑戰。
砂石是工程建設的重要原材料,特別是由于混凝土建筑結構的大量使用,砂石的使用量在不斷增長,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基本接軌。但是目前砂石行業的生產工藝、設備和技術還比較落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占據了本行業的主題,與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很不符合。在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中使用人工機制砂作為混凝土骨料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各種建筑工程中應用比較普遍,關于
機制砂石的材料與試驗、使用標準已相當完善。而我國的機制砂在建筑方面的應用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1973年制定了《機制砂石混凝土技術規程》,這才讓機制砂在全范圍推廣開來。而且,機制砂也不再局限于建筑行業,擴大到了公路、鐵路、水電、冶金等系統,由掩護工程擴大到橋梁、隧道及水工工程,從砌筑砂漿發展到普通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氣密性混凝土及噴錨支護等工程。
砂是混個凝土組成的主要材料,隨著建筑業發展和對建筑工程質量的重視,建筑市場用砂數量越來越大,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合格的天然砂資源卻越來越少,由此引發的工程質量,破壞農田、水利資源問題日趨嚴重,砂生產也因資源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建筑用砂的質量和數量對建筑市場的影響日益明顯。承認人工砂合格的建材地位并加以規范利用是實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