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臺 Barmac 設計處理能力為 385 t/ h,從表 1 中可以看出,1# Barmac 進料量偏低,但進料級配都比較理想。
1# 與 2# Barmac 出料分別在 1# 與 2# 出料帶式輸送機上取樣,測試情況見表 2。
由表 2 可知,1# Barmac 生產能力較設計值偏小,主要原因是進料量偏低,2# Barmac 生產能力達到設計值。2 臺 Barmac 產品中砂的百分率分別達到 46.11%和 40.25%,分別扣除進料中砂的百分率 9.78% 和6.58% (見表 1),得出實際產砂率分別為 36.33% 和33.67%,已達到或接近設計產砂率 35%。
Barmac 制砂細度模數一般在 2.7~2.9 之間,單臺產量可達到 70 多 t/ h,經調節進料粒度、進料量,細度模數可以達到 2.5~ 2.7。
比較兩臺 Barmac,當進料量超過其額定生產能力,產砂率有所下降,另外,40 ~ 20 mm 粒徑料偏多
時也會降低產砂率。這一結論,在后續生產實踐中得到了證明。當主要進料為 40 ~ 20 mm 時,產砂率很低;當主要進料為 20 ~ 5 mm 時,產砂率也不理想,只有當 40 ~ 20 mm 粒徑料占 30%~ 35%,其余為 20 ~ 5mm 時,產砂率更高,可以達到 40% 的產砂率。但系統中無法保證更好的進料級配,因為受到成品砂中石粉含量與細度模數制約。一般情況下,進料中 40 ~ 20mm 與 20~5 mm 各占一半,產砂率在 30% 左右波動。
(1) Barmac9000 與 VI400 平均進料量均可達 350t/ h,產砂率為 30%~35%。兩種設備轉子的線速度均在 66 m/ s 以下,根據國內有關生產廠家對
制砂機的研究,當轉子的線速度大于 71 m/ s 時,按 “石打鐵” 原理可以突破 50%的產砂率,甚至接近 65%的產砂率,所以提高轉子速度是提高產砂率的關鍵。三峽下岸溪因配置 5 臺 Barmac9000,沒有就大幅度提高產砂率作深入研究,僅僅圍繞進料級配、進料量如何影響產砂率作了多次試驗,但產砂率更好時只能達到 33%~35%。在彭水工地,由供貨廠商提供資料表明:VI400 產砂率可以達到 56% (指中軟的石灰巖),但實際產砂率在 30%左右徘徊。我們為了尋求提高產砂率的途徑作了 5 次試驗,在設備轉子的線速度在 59m/ s、62 m/ s、66m/ s 三種條件下試驗,產砂率并沒有明顯變化。
(2) 進料級配對產砂率有一定影響,立式
破碎機制砂原料主要是中石和小石的混合料,中石比例偏多,中石被加速后攜帶的能量就多,沖擊和碰撞時能量轉化也多,物料破碎的幾率更大,使粗顆粒變成細顆粒的比例增大,所以產砂率較高。彭水砂石系統由于生產工藝的限制,不可能實現中石多于小石的進料狀況,調整進料級配在彭水砂石系統沒有多大研究價值,這就要求必須提高轉子速度獲得較高的產砂率。
(3) 當 VI400 破碎機的轉子速度提高到 65 m/ s時,設備振動顯著加大,設備不能正常運行。正在彭水使用的 3 臺 VI400 破碎機已不能突破 65 m/ s 的轉子速度,這與該設備的主軸結構和軸承配置存在必然聯系。主軸部結構設計和軸承等級選用是制約轉子線速度提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