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砂在粒形、級配與 0.075mm 以下顆粒含量等方面與天然砂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也導致了對混凝土行性能影響也與天然砂存在巨大差異,針對機制砂的特性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隨著機制砂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石粉含量的高低對于機制砂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很多研究者都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總結出了石粉含量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一些基本規律。
(1)石粉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響
一般認為石粉粗糙多棱角,增加了摩阻力,使得機制砂混凝土和易性降低,但是會改善粘聚性和保水性。水灰比較大混凝土中,石粉填充了混凝土骨料之間的孔隙,提高了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和粘聚性,改善了泌水現象,使得混凝土易于振搗成型。B.P.hudson 等人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石粉含量在 5-10%內,機制砂混凝土不必
增加太多用水量即可靠石粉在大顆粒集料間的填充和潤滑作用而保持其工作性能,它們還指出原先的集料級配標準不適用于非球形的機制砂,按照既有標準不一定能配制出性能良好的機制砂混凝土。超磨細石粉不僅能夠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還能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的經時損失。另一種觀點認為認為石粉對機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影響存在一個更佳值,石粉含量在更佳值以內時會改善工作性,超過后則將對工作性不利。王稷良等人通過總結國內外大量研究者對機制砂的研究成果后指出:對于混凝土工作性而言,石粉的最佳含量可能取決于機制砂的級配及總的膠凝材料用量?梢,適量的石粉對混凝土工作性的提高是有利的。機制砂混凝土存在一個最佳含量,而且該含量值在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中由于膠凝材料用量不同取值也會有所不同,因而有必要結合當地原材料研究各強度等級混凝土性能最優時的石粉含量值。
(2)石粉對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
相同條件下,采用機制砂作為細集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強度,要比采用河砂配制的混凝土強度略高一些,不同研究者對增強機理給出的說法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石粉的填充作用和活性使得機制砂混凝土強度提高,安文漢等認為石粉改善了孔隙特征、漿—集料界面,并影響了混凝土晶相,進而使得機制砂混凝土強度提高,Soroka等人認為石粉具有晶核作用能夠促進水泥水化,同時石粉具有活性,其參與水泥的水化反應,進而提高了混凝土強度。T. Celik 等國外學者認為,石粉具有填充作用,能夠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和強度 。Bonvaetti 等人通過試驗發現在高或低水灰比水泥漿中,水泥熟料的水化程度均與石灰石填充料含量正相關,促進水化就會改善混凝土內部的孔隙比,進而提高混凝土的強度。Kim J K 等認為石粉改善了水泥漿-骨料界面間的粘結性能,進而提高了強度。李建等認為,在保持相同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的條件下,機制砂混凝土的彈性模量高于天然砂混凝土,這是因為機制砂粗糙多棱角,限制了水泥石與骨料間滑動,且機制砂界面粘結較好,石粉提高了水化產物結晶度,晶膠比提高,使得水泥石抵抗變形能力增強。
對于石粉含量變化對機制砂混凝土強度的影響情況更為復雜。李興貴通過試驗發現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在 16%左右時,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混凝土的各項性能,但是當含量增大到 21%以上時,混凝土的各項性能會降低,這主要是因為石粉不具有活性,水泥含量不變時,若石粉含量過多,會造成水泥漿和混凝土強度等性能的降低。水灰比
為 0.70 時,若機制砂中石粉含量介于 10%一 20%之間,那么混凝土抗壓強度隨石粉含
量增加而增加,水灰比為 0.53 時,抗壓強度對石粉含量的變化不敏感,水灰比為 0.40時,石粉含量小于 10%時,混凝土強度隨著石粉含量增加而增大,石粉含量介于 10%-20%時,強度隨石粉含量增加而降低,石粉含量為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