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官方新聞報道,未來國家在五年內會增加上萬億元資金用于建設公路、鐵路、安居工程,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建筑行業將會得到快速發展,而發展建筑市場離不開使用砂,傳統使用的河沙是短時間內不可再生的資源,而
機制砂資源豐富,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但國內很多工程界的人士對機制砂比較陌生,沒有使用機制砂的經驗。如何更好的認識和利用好機制砂是建筑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預拌混凝土行業技術人員要去研究和解決好的課題,讓更多的建筑同仁能夠正確看待和推動機制砂的發展運用。
眾所周知,砂是配制混凝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分,占到總質量的1/3。隨著建筑行業的迅猛發展,建筑工程對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河砂作為一種地方資源,短時間內不可能再生,福建地區使用的河砂主要來自閩江流域和漳州兩個地區,隨著資源的不斷開采,河砂開采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我國不少地區出現天然砂資源逐步減少、甚至無天然砂的情況,混凝土用砂供需矛盾尤為突出,而砂的價格越來越高,在有些地區高達130元/方,用砂高峰時還無砂可用,影響了工程建設的進展。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于是在我國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亂采亂挖天然砂的情況,特別在前些年,毀田挖砂、破壞河道挖砂的情況比目皆是,不但破壞了有限的耕地、防洪堤壩,并由此引發了不少工程事故。另外,由于天然砂的無序生產,在生產、貯存、和運輸過程中還造成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而且河砂的質量也越來越差,顆粒級配不合理,含泥量嚴重超標,特別是高強度等級和高性能混凝土對骨料的要求更嚴格,河砂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為資源匱乏,砂的成本也隨之增高,這些都制約著我們混凝土攪拌行業的發展,產品的質量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生產成本也隨之增加,商品混凝土行業處境艱巨。
如何解決當前所出現的河砂匱乏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目前對代替河砂材料研究較多的是人工砂,也叫
機制砂,根據國標規定,凡經除土處理的機制砂、混合砂都統稱為人工砂。具體機制砂的定義是:由機械破碎、篩分制成,粒徑小于5.00mm的巖石顆粒,但不包括軟質巖,風化巖石的顆粒;混合砂的定義是:由機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混合砂沒有規定混合比例,只要求能滿足混凝土各項性能的需要。使用混合砂,無論天然砂的比例占多大,都應當執行人工砂的技術要求和檢驗方法。機制砂與河砂相比具有質地堅硬,表面粗糙多孔,有尖銳的棱角,粘結性能良好等特點,在應用的過程中和河砂有所不同,這是我們要分析和掌握的。
我國雖然從60年代就在一些局部地區有使用過機制砂,如建設電站等一些資源缺少的地方,但并沒有廣泛使用,只限于個別工程,特別是福建地區,2000年以前很少有使用機制砂。機制砂的原料來源比較廣,材質差別較大,不像河砂穩定,我們要對機制砂有深入的了解后,才能更好的應用它。